千年風雅 一樣檀心
:2016/09/28
:尚層裝飾
:1676 字號:小中大
從專家到藏家
在文物藝術品行業,張崇檀是赫赫有名的張姐,她一手創辦的中古陶集文物鑒定、文物商店、文物拍賣、藝術金融為一體,是文物藝術品行業的全產業鏈一體化運營平臺。十四年的持續經營中,張姐意味著“權威鑒定,保真交易”,藏家們對她有著充分的信任。
▲尚層客戶張崇檀女士
但是張姐進入文物藝術品行業很意外,2001年的時候,張崇檀從軍工廠廠長的位子上辭職來到北京,有一天,她臨時被朋友拉去替朋友參加一項科技成果的投資會,在會上,張崇檀第一次聽到“釉子”這個詞。中國地質科學院老教授二十幾年的科研,來自故宮、國博的最著名的瓷器專家,讓張崇檀看到了陶瓷釉質老化程度脫玻化斷代技術的價值,對瓷器幾乎一無所知的張姐就此進入了文物鑒定的行業。入行后的張姐給自己提出了“內行看著不外行,外行聽著挺內行”的要求,向瓷器鑒定的老專家們學習,到中央民族大學讀了文物鑒定方向的研究生,到博物院、窯址去學習,到文物收藏市場上去學習。那時候的張姐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,幾年下來,她也成了瓷器鑒定的小專家,她所經營的中古陶也從單一的瓷器科技鑒定擴展到文物鑒定,又在國家文物局拿到了文物交易的資質。張姐提出了“權威鑒定,保真交易”的口號,提出了“堅守行業良心,引領行業風氣,培育行業文化,推動行業高度”的經營方略,用新的理念、新的思路不斷引領著文物藝術品行業的經營前沿。
在成為專家的過程中,張姐逐漸迷上了精美的瓷器,也開始了瓷器的收藏。瓷器是古代工藝文明中最有代表性的結晶,是火與土的凝結的智慧之光,它的釉色之純厚,它的造型之豐富,它的畫工之精粹,都讓張姐為之深深迷醉。
所以張姐的心思,都傾注在了這些最最精美的文物藝術品上,最后,她也成了收藏圈子里赫赫有名的鑒藏家。
美是歷史的本質
瓷器有顏色釉、彩瓷、青花和釉里紅等幾個主要的類別。顏色釉是單一釉色的品種,它的美在于造型和釉色,杯、盞、瓶、尊、盤、碗、豆、罐,青、白、紅、藍、黃、綠、黑、醬,明清以來的顏色釉級別上往往比較高,有些作為祭器使用或者為皇家專用。彩瓷則是運用各種釉料和技法繪畫出來的,因為繪畫的引進,瓷器的藝術表現能力就有了極大的擴展。彩瓷的品種較多,人們熟知的有五彩、粉彩、斗彩、琺瑯彩,琺瑯彩是皇帝御用的珍品,成化斗彩雞缸杯更是人們熟知的名品。青花瓷最被人們熟悉,一是因為周杰倫的那首歌曲,一是因為十年前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就拍出了2.3億的高價。青花是在鈷藍釉上面罩一層透明釉燒造出來的。釉里紅和青花比較相似,透明釉下施銅紅釉,燒出來的就是釉里紅。
瓷器有著嚴格的典章,有官窯燒造的制度,所以還有官窯和民窯的不同,有著實用器、觀賞器、陳設器、祭器、禮器等的區別,不僅僅是在生活中,在藝術的欣賞中,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,它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和獨特的內涵。
張姐的家里陳設著眾多的瓷器,每一件她都如數家珍,能夠把瓷器背后的歷史背景、典章制度、工藝手法、紋飾內涵娓娓道來。靜靜的面對這些仿佛有著生命感的器物,體味它們千百年來的時空變幻里積淀著的氣質和精神,是張姐繁忙的工作后難得的享受。
初識瓷器,看到的是釉色和造型、紋飾,繼續深入下去,成為藏家,看到的是釉色、造型和紋飾背后的精湛工藝和厚重文化。對瓷器的欣賞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,也就可以卓然成家,成為收藏圈子里的內行人了。
但是張姐看的更多。每一件瓷器,都展現著祖先們的生活之本質、立身之精神。民族的血脈在繁衍,文明之樹參天而起,抽枝散花,力量的源泉便是祖先們對盡善盡美的不斷追求。摶土成陶,啟迪了文明的種子,窯火一點點旺盛起來,瓷器創燒出來,然后一天天更加精美,最后寓意了天地玄黃,凝聚了對生活中一切美好的崇尚,所以它的美好和美妙,征服了每一個中國人。
有一種生活,千百年來風華如故
自商代原始瓷在窯火中燒成,瓷器就成了人們的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先民們對瓷器的情感一代一代積淀起來,就沉浸到了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血脈之中。兩三千年的漫長時光里,皇天之下,后土之上,每一個居所里都有瓷器。生活,一直在變,也一成不變,這就是文明的本質之所在。
當然,人們的目光一直向著美和善望去,唐代的詩人們開始歌頌瓷器的美好,無論是“大邑燒瓷輕且堅”的直述其質,還是“素瓷雪色縹沫香”的敷榮其華,都讓我們的祖先開始了對瓷器之美的審視,所以到了宋人那里,瓷器的燒造就成了有意識的藝術品的創造。到了明代,文人們大量的參與進來,瓷器的優雅身姿從此就定格在了文人們的書房之中,有居所之處必有瓷器的歷史,開始演變為有居所之處必有藝術的陳設瓷、賞玩瓷。古典的居所里,一幅書畫,一架案幾,一套瓷珍,主人的品味之高雅便悄然而生,不論是居廟堂之高的被朱佩紫,還是處江湖之遠的野老鄉賢。
▲尚層事務所設計師張嶺與張崇檀女士
張姐一直提倡和踐行著“藝術生活化”的理念,她要把文化的厚重融入生活,要讓先賢們對瓷器的珍重融入生活,所以她的居所里,每一件瓷器各得其所、各安其位,最后匯成了一種濃郁的氣息。這個氣息里有幾千年來先哲們的氣質和精神,它們不言不語,卻告訴著我們生活的本質。一件宋耀州窯的青釉五管瓶,訴說著的是先賢們對普天之下豐衣足食的祈愿,一件清光緒祭藍釉琮式象耳瓶,展現著的是先民們對悠悠蒼天的至誠崇敬,它們都是中華文化里最質樸的信仰和最真誠的信念。
所以張姐也每每建議她的朋友們玩一點瓷器,希望朋友們在收藏的過程中親近文化,也常常給她的朋友們一些建議。玩瓷器首先要把住入口關,要把借助專業的力量判斷真偽放在第一位,這是張姐給愛好瓷器的朋友們的第一個建議。快樂收藏,文化與財富并重,也是張姐一直提倡的,“有錢,有緣,有眼力”,前期買一些晚清的小官窯,或者是清中期的民窯細路,都是市場潛力巨大的入門之選。
傳承,不需要儀式感
我們都在說文化的傳承,都在盡對民族的責任,但是因緣際會,人各不用,也就對文化的責任、民族的擔當有了各自的特有方式。張姐每天面對的是文物藝術品,想著的也是文物藝術品,愛護好它們、傳承好它們,就是張姐的責任。身為一個文物藝術品行業的行里人,她做到了“權威鑒定”,在文物的真偽上不說一句假話,身為一個熱愛瓷器的鑒藏家,她做到了理解瓷器、關愛瓷器,讓瓷器融入了她最真誠的生活。
我們常常感傷于文化的失落,那些千百年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正在遠去,那些融入我們祖先血脈里的生活正在改變。法天敬祖的中國人,總會愛護我們的文化,總會保護我們的文化,一個個項目保護了,一個個非遺申報了,遺憾的是此后它們距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。它們停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上,它們躲在博物館的玻璃窗后面。
所以張姐說文化的傳承不需要儀式感,文化的傳承、文明的延續只要放在我們的內心里,就能春風化雨、潤物無聲,遍布于每一個人的生活。張姐愛它的瓷器,她把瓷器放在了生活之中,放在了她每一天生活于其中的居所里。張姐說“道不遠人”,她對傳統文化的熱愛,她對文化傳承的擔當,都在她一天一天的工作里和生活里。
分享 :
x
微信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