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文人意趣的春游找回來
:2016/09/28
:尚層裝飾
:1568 字號:小中大
春天到了,戶外的大樹開始冒出了新芽,暖和的南方早已經遍布野花。暮春三月,江南草長,雜花生樹,群鶯亂飛,這是最適合春游的季節,也是用野花插花最好的季節。
春游,古稱踏青,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歲時活動,許多古代文獻都記載春游習俗的生動景象。如《論語》載: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”。這段文字記述了孔子春日里帶著學生到郊外踏青春游之事。
春游是中國一種優美的生活方式,與其說春游是出門旅游,其實更應該詮釋為生態的旅游方式,是體會人與自然關系,欣賞自然美麗的時刻。
然而現代中國人過節所插的花,多半與吉利發財寓意有關的題材例如:水仙、牡丹、芍藥、金桔、發財樹等。這樣了無新意的插花形式,相對于日本嚴謹的花道、西方自然野趣的插花,中國似乎顯得陳腐老舊。
其實不然,中國是有悠遠的插花傳統,更是東方插花藝術的起源。魏晉南北朝時代,插花是個宗教儀式,所謂借花獻佛(六朝南史中:“有獻蓮花供佛者,眾僧以銅窯盛水,漬其莖,欲華不萎”)。唐宋以后,插花漸盛,唐朝李后主(李煜)每到春天,便將宮中的梁棟窗壁、柱拱階砌,都密布插花作品,稱其為“錦洞天”。
在講究生活品質的宋代,插花、掛畫、點茶、燃香被統稱為“生活四藝”,是文人雅士必備的修養和高尚生活方式。形容宋人插花風雅最為極致的是林洪于《山家清事》中所詳敘的“梅花紙帳”,用藤皮繭紙(剡溪所產質地最佳)圍成紙帳,帳柱上掛錫瓶,插入新折的梅枝,這樣在午夜醒來,月光透過紙幔,疊映出橫斜疏影,夾雜淡淡花香,真是浪漫之至。
中國傳統的插花藝術與西方花藝最大的區別在于:西方重造型,中國重意態,中國花藝除了重視與節氣四時呼應外,更重視花木的寓意,例如明初花鳥大師邊文進曾經繪制了一幅大型廳堂瓶花,選用了梅、松、柏、山茶、水仙、靈芝、朱柿等十種寓意豐富的花材,象征著十全十美,諸事如意。
各代文人們更把花草視為靈性之物,根據花的品性把花分為三六九等,以花喻人言志,在插花時多選用松、竹、梅、蘭等生性高潔的花材。清代浮生六記的作者,沈復也精于插花,他提出了“起把宜緊”、“瓶口宜清”等藝術主張,還談到自己發明的一種插花器,他按照妻子蕓的建議,模仿中國畫中草蟲的形式,以昆蟲裝飾插花,“見者無不稱絕”。
對于忙碌的現代人而言,插花的意義更多是接近自然以及發現生活之美的兩層意義。從到市場或大自然選擇花材、挑選適合的瓶器、設計花藝到動手執行,完成了發現、鑒賞與創造的藝術過程。
美好的春天,不要辜負了,今年春天,無論插的好或壞,為自己和家人創作個花藝吧!
特約供稿/轉轉會女主人程琳博士
分享 :
x
微信公眾號